网站首页 / 文明评论

让劳动教育为孩子打好人生底色

阅读次数:40065 信息来源: 安徽文明网 发布时间:2020-04-14
[字体:  ]

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”,既是对教育发展、也是对学生成长的目标要求,但多年来,“劳”的要求落实一直是弱项。近日,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》出台,对不同阶段的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,在人才培养“五育”并举中强化了劳动教育的地位。

 

曾经,对中外学生生活独立性的热烈讨论,引发人们对我国学生劳动教育的反思。不容回避,在应试教育情形下,家庭劳动教育弱化、学校劳动教育淡化、社会劳动教育虚化,导致有的学生“不珍惜劳动成果、不想劳动、不会劳动”。强化劳动教育措施、营造崇尚劳动氛围、培育劳动技能,是我国教育发展一道紧迫的“必答题”。

 

重视劳其筋骨,力戒四体不勤。劳动教育长期不受重视,加之网络时代对以颜值和娱乐为代表的流量明星的崇拜,一些青少年陷入“一夜暴富”“一夜暴红”的误导中,远离了“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”的谆谆告诫和切身行动。强化劳动教育,要在全社会摒弃不劳而获的观念,营造投身劳动、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,突出对普通劳动者劳有所获、劳有所得的价值观宣传,引领青少年崇尚劳动、能者多劳,自强自立。

 

重视劳动生活,减少虚拟生活。当今青少年沉浸在虚拟网络空间的时间长,对现实生活的酸甜苦辣、人间烟火体会不深,“五谷不分”“不辨菽麦”的现象不在少数。“生活即教育、社会即学校”,劳动教育并非要与网络虚拟空间绝缘,而是不能让学生脱离劳动远离真实生活,体会不到劳动艰辛,感悟不到生活冷暖。加强劳动教育,要从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多个时空场景鼓励学生参加劳动,体验真实生活,引导他们从网上回到网下现实中来,掌握生活技能,增强生活自理能力,在劳动生活大课堂中历练成长。

 

重视功劳体验,不能宅在家中。随着城镇化不断加快,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城市,远离乡土导致减少劳动、轻视劳作。劳动教育既要解决思想问题,更要解决实践问题。常态引导组织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,着力解决劳动教育时空场景不实、劳作体验不强、经历感悟不深等问题。不同阶段学校教育都要增加社会实践课程,引导学生深入田间地头、工矿车间、街道社区,让他们在脚踩泥土芬芳中、在田间挥洒汗水中,体验劳动的欢乐,提升劳作的技能,感知劳动之美,实现自我锻炼提升。

 

劳动教育是家庭、学校、社会“三位一体”的教育任务,学生家长要减少对孩子的过度关爱,学校教育要为劳动实践提供充足的教学支持和考核要求,社会要为学生劳动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源空间等条件支持。惟此,方能让劳动教育为孩子打好人生的底色。(安徽日报 马星宇)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